“小快輕準”的華為IdeaHub,其實是華為技術能力和實踐經驗的“沉淀”——面向中小企業打造的新質生產力工具。相較于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等滿天飛的新名詞,華為IdeaHub的特點是“看得見、摸得著”。
每次談及中小企業數智化的話題,被提到最多的總是“三不”難題,即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
為了破解這一困局,政府多次在工作報告中提到“深入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并在各地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政策支持。此外,包括華為在內的數智化先鋒也在不斷降低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門檻。
“說服”中小企業擁抱數智化浪潮的最佳方式,無外乎找到身邊熟悉的數智化轉型標桿,找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參考對象。
詳細了解華為IdeaHub在各行業的創新應用
位于杭州武林壹號的TeaMate,就是有價值的參考學習之一。在數智化能力的加持下,從傳統茶室搖身變成了融合華為人、車、家、辦公等科技產品的數智體驗中心,并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01.跟不上時代的浪潮,就會被逐漸淘汰
“在這個數智化轉型的時代,人們的工作、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工作模式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辦公場所,各種智能軟件和工具的運用也無處不在,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作為TeaMate空間的主理人,劉帥對數智化正在產生的影響有著深刻洞察,并親身參與到了變革當中。
在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下,傳統茶室因為功能的單一,空間業態的老舊,已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想要避免被淘汰的命運,勢必要跟上時代的浪潮,積極擁抱數智化,做符合時代需求的生意。
TeaMate的轉型并不算復雜,在茶室的基礎上通過華為坤靈SOHO AP實現了空間的千兆網絡覆蓋,用華為IdeaHub做會議的終端。這些并不算復雜的新變化,卻產生了讓人“想不到”的結果。
第一個想不到是空間業態的“畫龍點睛”。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茶室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喝茶聊天,習慣被貼上休閑的標簽。TeaMate為每間茶室配備了一塊華為IdeaHub,看似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決策,卻撬動了更大的生意空間。
在華為IdeaHub的賦能下,茶室的功能不再是休閑聊天,還可以用來舉辦小型的商務會議,通過滿足客戶投屏演示、遠程會議、白板協作等需求,一躍成為客戶來談生意、做圈子的智慧空間。以至于不少政企類的客戶在體驗了IdeaHub后,深刻體會到了會務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將原先安排在酒店里的會議,陸續轉移到了TeaMate。
第二個想不到是商業模式的“無心插柳”。
在TeaMate的客戶群中,中小企業的老板占了不小的比重,他們在茶室中體驗了華為IdeaHub后,大多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的協作白板真的很便捷很實用,在哪里可以購買到同款?
正是在這樣的機緣下,TeaMate有了一個新角色——華為坤靈的分銷精英,每個月能賣幾十臺華為IdeaHub。原因并不難理解,大多數中小企業并非沒有轉型的需求,而是擔心轉型的效果,擔心投入看不到回報,被數智化“武裝”的TeaMate,其實承載了“體驗空間”的作用:一邊在客戶的心智中“種草”,一邊拓寬了自身的商業模式。
某種程度上說,TeaMate揭示了數智化轉型的“暗流”:不進行數智化的茶室,短時間內并不會消亡;但積極擁抱數智化的TeaMate,已經實現了業態和體驗上的全方位升級,正在對傳統茶室形成“降維打擊”。
正如華為坤靈區域銷售部部長王娜的觀點:“數智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創新,用新的生產工具支撐你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工作方法。做創新不是趕時髦,不是做樣子,而是理解真正的趨勢和機遇。”
02.“復雜”的數智化轉型升級,可以既“簡單”又“輕松”
如果說TeaMate代表的一個個數智化案例,回答了中小企業“不想轉”的問題,“不敢轉、不會轉”的癥結要怎么解決呢?產品和方案已經在千萬中小企業中應用的華為坤靈,給出的答案是“小快輕準”的產品方案。
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典型特征是“小”:資金有限、人員不足、技術匱乏。因此,中小企業的數智化并不需要追求大而全的升級,而是應從簡單、見效快的部分入手,先邁出數智化轉型的第一步。
就像TeaMate的例子中,來自中小企業的客戶常常對華為IdeaHub有著濃厚興趣。可以找到的解釋是,相較于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等滿天飛的新名詞,華為IdeaHub的特點是“看得見、摸得著”。
再深挖一層的話,華為IdeaHub抓住了中小企業數智化進程中普遍存在的痛點:
一是靈活的價格,華為IdeaHub的價格從千元和萬元不等,直接降低了企業數智化轉型的門檻和成本,讓每個企業都用得起;
二是豐富的功能,比如云會議、智慧白板、手機投屏等,可以短時間內快速部署并見效,滿足企業迅速響應市場變化的需求;
三是多樣的款型,企業能夠根據自身的業務發展情況,以及不同階段的使用需求,靈活選擇、調整所需要的產品形態;
四是場景的融合,能夠深入了解各行業特點和業務需求,提供匹配場景的服務,確保能精準地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
正是這種“小快輕準”的產品方案,極大地降低了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負擔。不需要進行繁瑣的頂層設計,不需要動輒幾十萬乃至幾百萬的前期投入,不需要長達數年的時間來驗證效果,甚至不需要進行專門的人員培訓,普通員工簡單熟悉后即可上手使用,保證了資金、時間、人力投入的最小化。
當然,“小快輕準”也是有前提的。
華為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約19萬員工,每天有超過4500萬條即時消息、6.8萬場即時會議,需要保障每個員工隨時隨地的溝通和協作,并解決跨地域以及跨團隊的溝通協作問題。“小快輕準”的華為IdeaHub,其實是華為技術能力和實踐經驗的“沉淀”——面向中小企業打造的新質生產力工具。
而在華為坤靈APP上,像IdeaHub這樣靈活且智能的產品和場景化方案還有很多,同時還是集合“研、營、供、銷、服”一體的工具平臺,一個滿足中小企業個性化需求的“工具箱”:從設備掃碼開局,可以根據自身的業務場景自動配單;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困惑都可以詢問AI助手“華為小靈”,目前已經可以解答90%以上的產品問題……
原先困擾無數中小企業數智化的困局,正在以一種既“簡單”又“輕松”的方式破解。
03.“看得見摸得著”的,還有澎湃的生產力
數智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挖掘新質生產力。解決掉中小企業數智化的“三不”難題,絕非是終點,僅僅是一個開始:能否讓千萬中小企業釋放出澎湃的生產力,直接關系著數智化轉型的深度和力度。
這樣的顧慮并非沒有道理,但不應該低估中小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5000多萬企業里,中小企業的占比高達99%,以靈活的經營機制、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細分的專業優勢,成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孕育主體,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的創新主體和活力之源。
至少在華為IdeaHub的應用中,中小企業所能挖掘出的創新價值和潛力,遠遠超出了許多人的想象。
以文化創意行業的華瑞君安為例,因為客戶時空分布廣、創意性強的原因,需要經常和客戶進行視頻溝通,經常進行內部復盤和頭腦風暴。
在使用華為IdeaHub前,每一次客戶溝通都要提前預約會議室,準備厚厚一沓資料,專門安排人記錄會議紀要;使用華為IdeaHub后,可以隨時在有華為IdeaHub的空間里開啟會議,通過智慧書寫、文檔分享、思維腦圖、會議紀要等功能即時討論,不僅提高了會議效率,還大大減少了紙張等辦公耗材的使用,降低了會議相關硬件的投入和維護成本。
諸如此類的案例還有很多,特別是一些比較傳統的場景,在使用華為IdeaHub的過程中,碰撞出了許多令人驚艷的火花。
比如在教培領域。不同于“老師在上面教、學生在下面學”的傳統方案,“敢造藝術”將華為IdeaHub帶到了課堂上,教學互動實現了全新升級,老師通過直接滑動翻頁講解內容,隨時在屏幕上標注講述構圖技巧,孩子可以通過屏幕感受到真實的色彩,親手描繪各個事物的線條,拉近了孩子們與世界的距離,放大了孩子們的創造力。
華為IdeaHub的4K柔光屏,過濾對眼睛有害的光譜,像戴上護目鏡一樣,貼心呵護雙眼,讓老師和孩子們盡情享受沉浸式的互動教學體驗。
再比如在設計領域。比較常見的是設計師發送方案給客戶,在客戶提出意見后進行修改,不僅協作效率低,而且要反復修改。北京的“東岸未來”在進行數字互動設計時,華為IdeaHub可以直接通過觸摸屏,向客戶介紹交互體驗方案,客戶直接就手動操作感受到實際的3D展示效果,極大地提升了效率和客戶體驗。
可以看到,華為IdeaHub的豐富功能,可以用在不同行業的用戶手中,匹配不同的應用場景,可以是日常辦公中的高效助手,可以是老師手中的互動教學工具,也可以是設計師手中縮小信息差的提效利器。不變的是,每一個場景中被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帶來了不同以往的體驗。
恰恰是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落地案例,詮釋了什么才是澎湃的生產力。正是這種內生的創新力,驅動著千行萬業的數智化轉型不斷走深向實。大多數中小企業與數智化并不遙遠,中間不過是一塊華為IdeaHub的距離。
04.寫在最后
企業數智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企業“重塑”的過程。
可能在很多人的認知里,數智化還是一個周期長、見效慢的過程。但華為IdeaHub正潛移默化的改變這樣的認知,讓數智化“看得見摸得著”,讓數智化真正“觸手可得”,以點帶線再到面,正加速讓數智化走進千行萬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