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中秋、春節(jié),全球華人最重要的三大節(jié)日。年節(jié)期間與家人團圓、與親友團聚,成為華夏兒女刻在骨子里的意識。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義來自農業(yè),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按《說文·禾部》:“年,谷熟也。”
而酒,是華夏五千年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是集物質與精神于一體的活態(tài)文化遺產。自西周開始,我們的祖先在辭舊迎新之際,就會攜美酒、羔羊歡聚慶賀,祈禱豐收,過年喝酒的風俗由此開始。至漢代,“年”作為法定節(jié)日固定下來,春節(jié)喝酒也已然成為一種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春節(jié)習俗和酒文化傳承至今,共同鐫刻著華夏農耕文明智慧。
而對于釀酒人來講,年與釀酒也有著特殊的情感關聯。
和古代的釀酒人一樣,在長江首城、酒都宜賓的五糧液“十里酒城”,不少釀酒師傅堅守崗位度春節(jié),五糧液517車間釀酒骨干范順彬就是其中之一。
“濃香型白酒釀造講究‘千年窖池萬年糟,好酒需得窖池老’窖池的窖齡越老,越能出好酒。過年,也意味著我們的窖池又長了一歲。”范順彬說。
每年春天,宜賓本地的氣候非常適合釀酒微生物繁衍,適合釀酒,因此為多釀好酒,即便春節(jié)和即將到來的元宵節(jié),釀酒車間都是正常上班。
開窖—分層起糟—投糧潤糧—加糠—分層上甑—蒸餾摘酒—出甑—沸點量水—堆潤—攤涼—拌曲藥—入窖……多年的刻苦鉆研和積累,讓范順彬成為烤酒車間的一把好手,聞一聞窖房內的香氣,抓一把糟醅嘗嘗,就能知道產酒好不好。
在2023年12月17日舉行的“五糧液杯”首屆全國裝甑摘酒職業(yè)技能競賽(濃香型)中,來自山東、新疆、甘肅、江蘇、安徽、湖南、四川等15個省市42家濃香型白酒企業(yè)的64名釀酒師進行了裝甑摘酒技能“大比武”。最終,范順彬摘得該競賽唯一的一等獎。
生香靠發(fā)酵,提香靠蒸餾,摘酒靠大師。上甑蒸餾是世界蒸餾酒中最為復雜的蒸餾技術,一個好的裝甑工既是一名高超的釀酒師,也是一名高超的品酒師,其技能要求非常高。
范順彬告訴記者,裝甑講究“輕撒勻鋪、探汽上甑”,考核“輕、松、勻、薄、準、平”技能水平;摘酒要求“看花摘酒”“量質摘酒”,通過眼觀、鼻聞、口嘗,感悟色、香、味的獨特之處,對釀酒工匠的技術技藝要求特別高。
通過裝甑蒸餾,白酒的主體成分被濃縮的同時,與之共存的醇、醛、酸、酯等風味物質也被濃縮萃取到酒體中,形成白酒獨有的風味。但值得注意的是,裝甑蒸餾對出酒率影響大,然而自動化難度高,目前仍以手工生產為主,非常依賴人工經驗,因此對技藝的傳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要小看裝甑摘酒這兩道工序,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別是摘酒,在我們五糧液,即便烤酒天賦優(yōu)秀的小伙子,也需要在老師傅手把手地傳授下,積累多年后才基本可以勝任這項的工作。”
作為中國白酒典型代表和行業(yè)龍頭,傳承逾千年的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發(fā)于唐,興于宋,精于元,成于明,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了五糧配方、制包包曲、跑窖循環(huán)、續(xù)糟配料、陳釀勾調等100多道極其繁復和精細的工序,且絕大部分工序需要一線匠人憑經驗去預判和臨機把控。
正因為如此,五糧液云集了中國白酒行業(yè)數量龐大、經驗豐富的制曲、釀酒、勾調大師,他們長期在生產一線踐行匠心、精煉匠技、付諸匠行、鑄造匠魂,嚴格遵循前人總結出的五糧固態(tài)發(fā)酵工藝,嚴格按照工藝流程,“精益求精,追求極致,釀造每一瓶好酒”。
同時,這些技藝精湛的釀酒師傅,對自己的所學不吝賜教,在班組交流和帶徒傳技方面毫無保留,通過“師徒結對傳幫帶、言傳身教形意神”方式,把“擇一事 終一生”的匠心精神代代相傳,讓數千年的白酒釀造技藝得以傳承不輟的同時,也通過不斷涌現出的優(yōu)秀人才,讓傳統釀酒技藝不斷精進傳揚,讓五糧液始終代表中國濃香型白酒最高釀造水平。
五糧液堅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遵循“種、釀、選、陳、調”美酒五字訣,采用獨有的“1366”傳統釀造技藝,堅持“分級甄選、優(yōu)中選優(yōu)”,精心守護大國濃香的品質密碼,四度榮獲全國質量領域權威獎項,近年來更是依托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工作室等技能平臺,鍛造了一批領軍型人物,培養(yǎng)了以品酒師、釀酒師為主體的各類專業(yè)技術技能人才1萬余人。未來,五糧液將繼續(xù)聚焦匠人匠心,與行業(yè)一道講好中國釀酒行業(yè)技能提升故事,為推動中國白酒高質量發(fā)展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