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由上海市智慧園區發展促進會、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上海市智慧園區發展白皮書(2023)》發布暨《智能建筑建設新構想》開題會議于上海開幕。會上,上海市智慧園區發展促進會聯合相關企業代表及領域專家,正式發布《上海市智慧園區發展白皮書(2023)》(以下簡稱《白皮書》),共同探討上海市智慧園區的高質量建設和未來發展。上海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塔股份上海市分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領導參與發布會。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園區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
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其中,園區數字化轉型是落實國家數字中國戰略的重要方面,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上海市自 2013 年起開始智慧園區的建設探索,以試點示范帶動推廣應用,助力上海園區高質量發展,在該領域始終走在全國前列。2021年,上海市產業園區和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上海市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十四五”規劃》,其中以“數字化轉型”專篇的形式,對上海市產業園區的數字化轉型提出具體要求,明確要主動擁抱數字時代,緊抓上海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契機。
本次《白皮書》的編制、發布正值上海智慧園區發展十年之際,從政策、技術、產業三方面梳理了上海市智慧園區的發展背景,分析其發展特征和面臨挑戰,探索與洞察未來智慧園區的遠景藍圖,上海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章玉宇在開場致辭中表示:“《白皮書》的編制和發布具有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里程碑意義,為進一步推進園區全面、整體、深層次的數字化轉型提出了具體的建設性意見,提供了決策依據與重要參考。”
深入剖析綜合評價 助力精準施策靶向發力
上海市自 2013 年起陸續遴選了三批共 30 家園區作為上海市智慧園區試點園區,試點園區從自身實際需求出發,在智慧園區的規劃設計、建設內容、建設模式、保障體系、建設效益及其可行性、特色化、可持續性方面進行了各種探索,實施了包括信息基礎設施、智能感知系統、智慧化支撐平臺及智慧產業、智慧管理和服務等應用內容,以實踐探究智慧園區的建設方向和實施可行性,貢獻了實踐路徑和可復制解決方案。
為了對上海市智慧園區發展現狀進行剖析,厘清智慧園區發展脈絡,《白皮書》詳細調研了本市16個區、30家試點智慧園區、5家AI+園區、市級特色產業園區、工業互聯網標桿園區,分析其發展特征和面臨挑戰,為上海市智慧園區的科學謀劃提供數據分析和智力支撐。
“可以看到,在政策牽引與新興技術的加持下,上海市智慧園區數字基礎設施水平、提質增效作用有所提高,進一步助力招商引資和產業集聚。”上海市智慧園區發展促進會秘書長王新南解讀道:“同時由于投入產出難考評、數據孤島、信息盲區、“雙碳”認知不足等因素,智慧園區在今后的發展中仍需提高集成整合能力,進一步完善建設運營機制,加強產業支撐能力,利用好數據資產價值,同時提高對低碳園區建設的關注。”
自我進化、迭代升級、虛實共生....智慧園區發展擁有無限可能
在中國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的背景下,上海市智慧園區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創造出迎合數字化轉型浪潮、契合政策引導方向、符合技術發展趨勢、吻合園區自身需求的發展模式。“未來數字園區將以數字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為核心,成為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雙輪驅動”的數字經濟深度融合體,具備迭代升級能力,以及綠色低碳、虛實共生的可持續發展體。”在上海市智慧園區未來展望中,《白皮書》從構筑數字基座能力、業務創新數字運營模式、產業賦能、數據價值、零碳智慧園區等多角度進一步歸納智慧園區發展趨勢,提供前瞻性的構想與指引。
“智慧園區甚至會成為自我進化有機生命體,人機物事各種元素彼此交互和影響,通過AI、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的賦能,園區將不斷學習和自我校正。同時,基于元宇宙的蓬勃發展,依托數字孿生技術構建園區的數字虛擬映射,傳統園區空間的物理性將被無限延伸,資源限制也不斷突破,園區將成為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逐漸交融的混合空間。”王新南作出展望:“正如上海積極打造‘國際數字之都’,上海智慧園區建設也將創造無限可能。”
據悉,《上海市智慧園區發展白皮書》作為首本關于上海市智慧園區發展的研究報告,是由上海市智慧園區發展促進會主導,上海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上海信投建設有限公司、同濟大學智慧城市與電子治理研究所聯合編制而成,具有較強的前瞻性與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