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人口2487萬、市場主體270多萬、軌道交通運營里程700多公里、電梯24萬余臺、建筑總量13億多平方米……作為一座現代化的超大城市,上海在城市治理實踐上形成了引領全國的豐富經驗,從“感知一棟樓”走向了“聯接一條街”,目前正從“智能一個區”向著“溫暖一座城”的目標加快步伐。
進入新發展階段,上海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為指引,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而讓現代治理引領城市未來,則是上海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上海的轉型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充分調動各方力量,促進數字技術支持體系和城市治理運行體系的有機融合,是推動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在上海打造“善治之城”的這條路上,有哪些角色參與其中,又是如何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呢?關于這個問題,2021年7月7日,在上海數字治理研究院、上海市“一網統管”城市數字治理實驗室、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發布的“讓現代治理引領未來——上海數字治理’最小管理單元’二期成果發布“的活動現場,我們找到了答案。
會上,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市“一網統管”城市數字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主持主持了“城市治理如何實現共建共治共享”訪談,上海黃浦區五里橋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沈永兵、上海黃浦區打浦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田子坊管理辦主任周健、華龍訊達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龍小昂、卓優云智CTO呂品、華為全球政府業務部副總裁馬瑞共同參與。他們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在促進城市治理數字化這條路上,他們是并肩戰斗的同路人。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市“一網統管”城市數字治理實驗室主任 鄭磊
作為五里橋街道的黨工委書記,沈永兵認為,自己一方面是一個決策者,另一方面,也是項目落地的推進者。五里橋街道是一個以居住為主的小區,在公共環境、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務上存在諸多管理難點,如電動車的充電問題、車棚怎樣實現智慧化、感知系統怎樣去做,以及消防安全,樓道檢測,高空墜物等。面對這些困難,我們從需求出發,推進最小管理單元建設,用數字治理的模式解決居民的需求。
上海黃浦區五里橋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 沈永兵
田子坊管理辦主任周健既是數字化的引領者同時也是傳播者,他表示:田子坊地區建設在石庫門弄堂社區,同時田子坊也是一個旅游景區,安全問題比較多,所以數字化治理對田子坊是非常需要。通過數字治理,我們加裝了物聯網的感知設備,可以實時的感知和預判、24小時全天候監測,通過物聯網感知設備的實時信息,我們能夠準確的預判和預警,做出高效的治理。
上海黃浦區打浦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田子坊管理辦主任 周健
來自華為全球政府業務部副總裁馬瑞指出:智慧城市、城市治理是一個養孩子的事業,不是一個生孩子的事業,也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要持續做下去的事業。最大的智是眾智,最大的力是合力,華為與合作伙伴攜手,和上海政府一起服務好市民,才能把城市建得更美好。
華為全球政府業務部副總裁 馬瑞
卓優云智CTO呂品強調,在本次的城市治理的項目里面,我們的角色是基于華為的技術底座提供技術的賦能者。我們做很多城市的管理系統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城市里面把數據串起來,實現數據的共享和業務的協同。上海能夠在“一網統管”體系里面真正把數據聯通起來,真正能夠實現各個治理主體之間業務的協同,是值得各個城市去學習的。
卓優云智CTO 呂品
華龍訊達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龍小昂也對數字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上海的城市數字化治理,實際上是多學科多領域的治理,在過程中要關注整個城市的數據要素,關注數據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怎么進行流動,我們花了20年的時間進行數據采集、數據匯集、數據管理和數字孿生,基于打造的數據底座,我們為上海建了很多數字城市里面的應用場景。我們也希望在華為技術底座下,數字孿生技術能夠在更多的小區、更多的場景里得到應用.
華龍訊達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龍小昂
作為本場活動的主持人,鄭磊教授進一步表示,當你能把一個老舊小區治理好,高大上的樓就更容易。在城市的治理中,我們如果能把接地氣的老小區治理好,同時用精細化的方法來管理它,這樣就可以在安全和煙火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如今,上海正在不斷提高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展現城市“軟實力”的善治效能。在這條探索的路上,從城市的管理者到建設者再到參與者,無不踐行著“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用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和充滿煙火氣的方式,讓這座城市變得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