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拼搶到消費券的南京市民,必須使用支付寶這唯一一種方式,這是對支付寶的排他性支持,顯失公平。
宋馥李/文 南京發消費券了!寧波也要發,杭州也要發,上海也會發嗎?北京會跟進嗎?然后……
在315當天網上開搶的南京市消費券,攪動了全國城市復蘇的一池春水。
轉眼間,2020年一季度就將收官,在疫情防控企穩之際,在消費陷入沉寂近兩個月,怎樣為全年的經濟生活謀一個轉身,激出一個V字型反彈,已經擺在了各大城市的案頭重心。
這一次,南京市表現出了一馬當先的氣概。
第一根骨頭:預算審批
3月9日,南京市市委書記張敬華走進餐廳,出示綠色的“蘇康碼”,品嘗鴨血粉絲湯;南京市市長韓立明則逛書店購書,為刺激南京市盡快恢復城市煙火氣,兩位父母官身體力行,帶頭消費。
在此背景下,南京市再接再厲,宣布將向市民和困難群體發放消費券,總額度超3億元。刺激大招一出,收獲贊譽無數。在疫情防控的同時著力恢復消費,南京市的做法,無論有意或無意,都為全國的城市立下了標桿。
輿論沸騰,南京市民自然也沸騰,開放預約當天,消費券預約人數已突破100萬人。由此可見政府提振消費的心情急迫,市民的消費意愿也很亢奮。
欲速則不達,急于成事,難免出一些紕漏。雞蛋里挑骨頭,試為南京市政府進一言。
地方政府派發消費券,其實并非首次。2009年,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曾經試水消費券,彼時的南京和杭州等地,也走在前列,向市民和游客派發消費券。
也正是在那次的試水中,針對出現的一些問題,財政部曾出臺過一個《關于規范地方政府消費券發放使用管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用以規范消費券的發放。
這應是目前關于消費券的唯一的指導性文件,也是我們怎么辦好它的圭臬和準則。在為南京市點贊的同時,我認為須挑出兩根骨頭。
先說第一根骨頭。根據《意見》,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應納入本級政府預算管理。按規定需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準的,必須依法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批。
按照2015年施行的新《預算法》,地方政府“依法花錢”是基本準則。在南京市民喜氣洋洋預約開搶的同時,迄今為止還沒有看到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準這項支出的只言片語。
據聞,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已在今年1月12日開過,會上表決通過了南京市2019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0年預算的決議。
這個疫情發生之前通過的預算決議,大概率是不會預測并提前列支這項支出的。那么,政府動用南京市本級財政來惠民,如果沒有列支在本年度預算中,這3億元,顯然是應該報請南京市人大進行審查和批準的。
如果還沒來得及,那顯然需要依法進行審批,實現程序合法,依法發券。
當然,也可能這項審查正在進行之中,只是暫時沒有公開。如果是這樣,也希望人大和執行部門盡快公開這項支出的審批進程,讓政府的惠民之策也于法有據,公開透明。
第二根骨頭:機會均等
要說的第二根骨頭,也源自《意見》的一個條款:消費券發放,應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公開、公正地確定商品(或服務)供應商。
根據此次的已公開的發放方案。首批5000萬元的電子消費券,是通過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支付寶來實現的,此次消費券的支付方式,選擇了單一的支付方式:支付寶支付。
也就是說,幸運拼搶到消費券的南京市民,必須使用支付寶這唯一一種方式,才能完成消費,這顯然是對支付寶的排他性支持。
眾所周知,作為新型的電子支付手段,手機支付早已形成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多種方式的對壘,期間存在著巨大的市場競爭和利益博弈,舍此而及彼,顯然有違公平和公正的原則。
《意見》上述條款清晰地闡明,即便是消費券發放的惠民之舉,同樣應該考慮市場競爭主體的公平參與的同等機會,因為惠民背后,仍存在著巨大的商業利益。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在此次信息消費券發放時,南京市兼顧了中國三家通信運營商,即移動、電信和聯通的公平參與機會,三家用戶的市民都可以參與信息消費券的搖號。
所以,既然信息消費可以同等兼顧,那作為服務提供方的支付服務商,就沒理由讓一家獨占。消費券發放如果需要商業主體來協同完成,那顯然應該面向所有主體完全開放,機會均等參與這一經濟政策的落地。
挑這兩根骨頭,是希望南京市政府把好事辦好,盡量做得沒有瑕疵,為其他地方政府樹立一個良好的標桿。有時,急于辦成好事兒,往往容易出一些紕漏,把消費券這件事思慮得再周詳一點兒,準備得更充分一點,大抵不是壞事兒。
消費券,在全世界范圍內并非新鮮事兒,在民間消費能力大幅衰退時,施用這一經濟政策工具,往往在提升居民消費意愿上立竿見影,短期內可以達到消費、投資和生產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
細讀此次消費券發放方案可知,發放的消費券在面值和方向上做了精心設計,集中在餐飲、體育、圖書、信息等4類消費上,并采用多批次網上搖號的方式,面向困難群體和全體市民公開發放。
在數字化的時代,這樣的操作已經沒有技術上的阻礙,無論是“蘇康碼”,還是消費券,都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快捷地實現落地。
放在當前的背景下,這無疑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其銳意創新的施政取向,也值得其他城市跟進效仿。
要說向市民“派糖”,中國的兩個特區政府很有經驗。今年2月,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將向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1萬港元。澳門特區政府也宣布,今年繼續向澳門永久性居民派發10000澳門元,非永久性居民派發6000澳門元。
不管怎么說,作為一項南京市民期待、全國人民關心的“仁政”,消費券理應應該發得合情合法,公平公正,成就疫情之下的這件好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