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瓷史,波瀾壯闊三千年,深刻映照著社會發展史;龍泉青瓷的天青水色,是瓷器中的一塊瑰寶。幸有李震這些藝術傳承人,他們以敬畏、淡定而寂靜之心,延續著龍泉青瓷傳承千年的文化脈搏,讓這抹神秘靜謐的藍色鏈接著古今,存在于當下。
李震(高級工藝美術師)
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
“李生和”第五代傳人
作品《春滿江南》被選入今年杭州G20峰會元首廳陳列;復制其曾祖父作品《云鶴盤》(曾作為國禮贈予前蘇聯元首斯大林壽誕)被韓國國會永久收藏,李震被授予“中韓文化交流大使”稱號;作品《宋韻》在2010年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評比中榮獲金獎;作品《牡丹秀墩》在2012年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浙江)“天工藝苑杯”評比中榮獲金獎;作品《龍騰瓷躍》應邀在法國盧浮宮參展并在中國陶瓷藝術大展暨第十屆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中榮獲金獎;2015年10月,應邀到中國國家圖書館做“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的主題講座《青瓷之美》。
李震作品《春滿江南》
微拍堂記者:您如何體悟“青瓷”?
李震老師:對于青瓷,我有敬畏之心,有學習之心。人民大學、上海博物館等機構的朋友常會來龍泉,我很喜歡和他們聊天,學習他們的專業知識。在我看來,所有傳統文化都異曲同工,青瓷、書法、茶道等都一樣。
微拍堂記者:聽聞您尤其偏愛宋代的青瓷美學,這是為什么?
李震老師:宋代很委屈,很多人說它積貧積弱,但從文明的角度看,它其實是藝術高峰,是古人留給我們最獨特、最輝煌的文化記憶。
宋代的燒制過程追求一種極致,比如支釘,為了追求器物表面全部有釉,支釘的采用不會只限制在三個,器型大的時候七八個也是有的;而汝窯、越窯、婺州窯都是青瓷的老師。在我看來,古人燒制的目的是追求一種精神家園。蔣勛說的很好,古人寧可不當官不賺錢,也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不僅與燒制工藝有關,也和古人的思想有極大關系,他們重視和大自然氣息的吻合。
我有很多不同釉面的瓷片,是古人在燒制想要的釉面過程中發生變化而產生的,如此偶然與機緣的鍛造,不是現代人可以研究出來的。古人留下的經典,不僅讓我們學會技藝,更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靜下心來體會他們的那種心境,那種心態與世界觀。
微拍堂記者:您如何看待創新?
李震老師:我越研究古瓷,越覺得創不了新,越覺得自己還沒走進去。創新要慢慢來,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什么叫創新?越窯以前燒制時釉色很薄,后來出現的厚釉是創新,在瓷器上畫畫不叫創新。當代人普遍缺乏對傳統的敬畏之心,創新還是等一等的好。如同書法,帖子還沒臨幾天就要去創新,怎么可能呢?
即使對于“傳統”,很多人的認識也不準確。比如很多人認為傳統就是手工拉坯,但其實古代有很多都是模制的,有的還要修刀,有時甚至會覺得拉坯更方便。再比如,古代就有注漿,雖然我現在還沒有找到注漿的模具。仿古的過程中,這些瓷片就是老師,拿來一看,哦,這個就是注漿嘛,這種工藝古代也很正常,青銅器的制作過程早就采用了。
離古越近,瓷片的厚薄、制作工藝的細節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來,摸的時候也能感受到凹凸感,我一看到中意的標本會拼命往家里搬。
李震作品《萬象更新》
微拍堂記者:您如何看待青瓷的傳承?
李震老師:龍泉青瓷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屬于全人類的寶貴財富。青瓷藝術品的價值體現不在于能賣多少錢,而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若干年后作品的署名被后人提起時,應當受到應有的尊重。
微拍堂記者:在互聯網電商的影響下,您認為手藝人當如何自處?
李震老師:在互聯網強大的傳播力度下,我們手藝人更要做好自己,做手藝更要嚴謹,不能出一點差錯,更不能得意,不然馬上就會被人點破,甚至傳遍全國。
微拍堂記者:能談談您對微拍堂的看法和建議嗎?
李震老師:我覺得這個平臺真的挺好,承載量很大,東西很全,我自己的手機上也有關注,這幾天都在上面拍一些瓷片。有很多平時要到古董店看的東西,我在這上面都可以找到,我覺得微拍堂里的信息很發達,對我這種不懂電腦的人來說都非常方便,手機上就可以直接拍賣東西。